李陵之死
汉朝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英勇智绝,爱人下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又能打仗,又有计谋,而且还能爱惜士兵。可惜,一生抱负一世武功,却生不逢时、命运蹇楚,生辰八字很是不
。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匈奴,召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军押运辎重。但志向远大的李陵不喜欢不愿意,向汉武帝叩头请命,要自带一部人马去钳制匈奴。李陵原是侍中,汉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觉得他有乃祖遗风,拜他为骑都尉,给他五千人马在张掖、酒泉防备胡人。这次专门把他召回来,要他去做李广利的部属,也是锻炼锻炼他的意思。
看见李陵自告奋勇,汉武帝也知道李陵的心思,说你是不想在别人手下为将,那也没有关系,但我派出的部队多,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你。李陵说不要骑兵,愿意以少击多,只要所军五千人就可以打到单于庭前。汉武帝赞赏他的豪壮之气,为之所动,就答应了,另外派了路博德率部在半道做李陵的后援。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出关以后在大漠行军一个月,扎营浚稽山,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
,前队是长戟盾牌,后队是弓箭、强弩。先是和匈奴近战相搏,然后千弩俱发,把匈奴打退,还追杀数千人。
匈奴单于大惊,再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南撤。一路血战,在山谷、树林、山下等各种地形都曾
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时一天要打几十仗,总是死伤众多。单于眼见大军连这点人都打不过,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军候管敢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粮矢且尽以及李陵的部队旗帜等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
上,李陵力战难
,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此时,距离边
不过百里之地,所属五千,亡归四百。
汉武帝本
李陵死战,得知李陵投敌,
然大怒,问太史令司马迁应该如何处置。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为人,说李陵转战千里,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
得当以报汉也”,结果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腐刑。汉武帝后来也知李陵孤军无援,力有不逮,派公孙敖将四万步骑深入敌后营救。公孙敖无功而返,却说俘虏称李陵正在教匈奴练兵。汉武帝族诛李陵家室,事后才知那人不是李陵,而是降将李绪。李陵得知后大怒,派刺客将李绪杀死,以
心头之恨。
李陵自知惭愧,本想亡归汉室再行效力,但公孙敖怕汉武帝责怪,敷衍搪
,以致汉武帝盛怒之下,族诛李陵全家,使李陵后路被隔。李陵受命劝降苏武时,见苏武不降,甚是敬佩,说自己有负汉室,罪责通天。后来苏武回归,李陵告别,说自己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可惜全家被杀,为世人所恨,自己也无法再回去了。这些虽是旧事,只是把自己苦衷讲给苏武听听。后汉武帝死,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时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后终死匈奴。
古人成事,每说天时地利人和,李陵之败,俱在与此。匈奴合11万铁骑围攻,转战千里,死万余人、伤无数,仍不得胜,但军候管敢忿恨投敌,告知李陵粮矢且尽的窘况,匈奴遂大军
上,以致全军覆没,此乃天时。年轻气盛,不愿为李广利裨将,要独当一面,但资历不够,路博德
于为援,结果李陵孤军奋战,功败垂成,所败之地离边
不过百里,如果路博德驻军不动,半道为援,则单于
翅难逃,地利之便不得。最后关头丧失信心,李陵半夜独探匈奴大营,想凭一己之力杀死单于,但没成功,回来后斩旌旗埋珍宝,叹息:兵败,死矣。最后束手就擒。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李陵为人还是属于比较正直的,但他有一致命缺点,就是机会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或者用共产
的话说,是个人英雄主义,喜欢投机。李陵本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但是骨气,那种坚贞不屈刚直顽强的性格,李陵还没有,或者说还很不够。这一点应当就是李陵的悲剧
源。
《民国
秋》上有篇文章,说抗战时,有位国民
高级将领面见蒋介石,因意见不合和蒋介石抗辩,严丝合
、毫不妥协。一向刚愎自用的老蒋从来没这么被人顶撞过,气得他大骂“娘希匹”那位老兄不大懂得浙江话,将“娘希匹”听成“
毙你”,但天
倔犟,依然坚持已见,最后被老蒋轰出门外。
不过,这位老兄出了金銮殿就清醒过来,心下惴惴地坐在侍卫室静坐发呆。正好有来觐见蒋介石的亲信,一看,认识,连忙驱前恳求,盼能周旋。等老蒋搞懂原委,倒也好笑,大手一挥便即了事。这个人也可是说很有志气的,但是骨气就还差一点,否则根本用不着害怕。
裴多芬的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意境,就是骨气的真实写照。五九年庐山会议,大家受命批判彭德怀。分组讨论时,有个解放军大校,师级干部,坚持说彭德怀给
泽东的八万言书不是反
言论,结果当场就被扒下军装,在那种高
气氛下,那位大校还能坚持己见捍卫真理,就有为了真理献身的风骨。只可惜,
打出头鸟,那位大校旋即就被处决,甚至都没有宣判。
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没有那种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总在不断的挫折面前修订自己的人生。西安事变,张学良扣押蒋介石,要求一直对外抵抗倭寇,但后来还是写了不少悔过书一类的文字。他何曾不是自信,最后也苟且向人低头。当然,有时你坚持了一生,但垂垂老矣也会同化,大约是到了知天顺命的时候。苏轼一生曲折,但晚年却没坚韧不屈,骨气志气想是都留给了儿孙。他看穿人世自有苦衷,人生将尽,而不为时势所重,其有如何?总不能用共产
员的标准去套他老人家吧?一句话,有骨气的人是少,却是这个社会的脊梁所在。
M.Bwo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