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那时汉朝 下章
498
  期:2010-07-30 16:30:32

 二、扫北方

 出来混,胆子重要,脑子更加重要。显然,刘秀脑子是够用的。他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开辟自己的地盘,这就是所谓的革命根据地。而广阔的北方大地,是他最后展翅冲天的好基地。

 然而,北方形势不容乐观。正如耿弇所言,王郎死后,北方混乱不是停息,而是刚刚开始。在王郎之后,一夜之间又冒出数个造反集团。这些集团,大大小小,两只手掌是数不完的,人数加起来,约有几百万。

 这数百万民,犹如蝗虫向大地,密密麻麻,所到之处,必是抢夺杀,简直透了。

 刘秀认为,当前之急,就是扫这帮民。

 而实施扫行动之前,必须解决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前面所说的,由刘玄任命的幽州州牧,上谷郡长和渔郡长。很明显,他们是刘玄派来扼制刘秀的杀手。所以,当刘秀向他们征兵扫民时,他们睬都不睬。此三人不睬,别的郡县也在观望着,工作相当被动。

 刘秀把两个人叫到面前,一个是耿弇,一个是吴汉。

 吴汉,字子颜,南宛人,穷光蛋一个。吴汉尽管很穷,但为人厚道,话也不是很多,经典的只做不说的人。

 因为穷,志气也不少,很早就跑到政府部门打工,先做了亭长。王莽末期,因为宾客犯法被连累,就亡命到渔郡,广当地豪杰,混得不错。不久,就被伯乐发现,向渔郡太守彭宠推荐,当了一县令。

 和耿弇一样,吴汉也是刘秀粉丝之一。之前,尽管他没见过刘秀,但已久仰大名,心随之而去了。那时,当王郎追杀刘秀时,吴汉就主动说服渔郡太守彭宠,出兵攻打王郎。天遂人愿,两军合兵后,吴汉就成了刘秀属下一员大将。

 刘秀告诉吴汉,你去对付幽州牧;然后又对耿弇说,上谷郡本来是你老爹的,现在你去把它抢回来,顺便把渔郡也拿回来。

 吴汉只带二十骑就出发了,不久,消息传回来,幽州牧已经逮捕,就地斩首;接着,耿弇也派人传话回来,渔郡和上谷郡太守,皆被斩首。更好的消息,还在后面。刘秀杀掉三人后,各郡县领导无不震动。然后,信件纷纷飞来,说愿听萧王调遣。

 要的就是这样结果。好了,终于可以放心出兵了。

 前面说过,北方的造反集团数目,两只手掌都数不完。名字要列出来,至少有一大串,有铜马,高湖,重连,大,尤来等等集团。在这串名字中,刘秀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就是——铜马兵集团。

 铜马兵老巢在敲县(河北省辛集市东)。刘秀率兵从邯郸出发,到达清(今河北省清河县)后,他就停止不前了。他这是在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吴汉。刘秀很需要一支骑兵部队,于是把这个光荣任务,交给了老实厚道的吴汉。他之所以派吴汉去拿幽州牧,就是要让他征调当地骑兵,南下清与他会师。

 刘秀没有等空。不久,吴汉即率军赶到,扫行动开始了。

 此时,铜马兵集团粮食已尽,刘秀决定夜里,向他们发起攻击。打架是要靠力气的,铜马兵帮饥民,受不住刘秀攻击,即刻投降。但是,当刘秀正准备举行受降仪式时,发现又有民要北上闹事了。

 这两大民集团,分别是高湖与重边兵。刘秀发兵追杀,追到蒲山(河北省城县西),稍微策马攻击,这帮人就全部举手投降了。

 刘秀接受三大兵集团,安置领导并清点人数,总共有数十万大军。仅这个数据,就让刘秀大长志气,信心

 事实上,像铜马,高湖等民集团,并不可怕。这些都是由活不下去,集体出来抢食的饥民队伍组成了。他们有队伍,却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远大的为天下而战的理想。

 所以,人多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组织,还有了理想。而在这些兵集团中,最有组织和理想的集团,就是魂不散的赤眉集团。这才是让刘秀最担心的。

 然而,刘秀马上发现,赤眉集团根本就不睬他,而是集体直奔一个人而去了。这不是什么秘密,赤眉集团要去打的人,正是在长安城高高在上的刘玄。

 赤眉攻打长安这要重要情报,差点让刘秀高兴得跳起来。时间,最他需要的是时间。现在,赤眉转移部队,目标长安,却让北方的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壮大力量。实在是天赐良机啊。

 期:2010-07-30 19:15:28

 包括刘秀在内,在全天下所有的造反集团中,最老牌的,最玩命的,不是别人,而是赤眉集团。这些年来,赤眉集团尽管经历挫折,追杀,挨饿,但他们从不放弃过造反的梦。

 他们最初造反,或许就是为了能有一口饭吃,活下去。但是,经过多年战争,他们总结出了,要想吃好穿好的,并且能够娶上一小老婆,并且住上好房子,骑上好马,就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靠、拿,那是永远没出息的行为。

 赤眉的主要领导人,名唤樊崇。他之所以要率军攻打刘玄,不仅仅是刘玄太肥,而且俩人之间,也是有过节的。

 曾记否,刘玄登基当皇帝后,就派人去收买赤眉。那时,赤眉领导人樊崇认为,王莽让穷人活不下去了,穷人才打他。现在穷人代表刘玄当了造反公司老总,不如就归了他,入股一起把汉朝这些破公司,重新做大做强。

 可没想到的是,刘玄根本就不怎么睬樊崇,就更别提什么股份了。于是乎,樊崇又率着他的兄弟逃跑,重回自家造反公司。  M.BwoXs.CoM
上章 那时汉朝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