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 下章
3.攻守易置,山河易主
  东北线额相

 全面内战爆发后,共产与国民之间实力悬殊,我军前期作战,作风稳重。泽东曾经对于战争全局有过这样的定位:对外战争必须打持久战,拖垮敌人;对内战争当速战速决,解决敌人。国民军队战争目标与手段极不协调,导致出现大量战略失误,屡战屡败。

 国民高级将领的心理变化是复杂的,他们由战初对战争前途的自信,对中共的傲慢与轻视,转而为中共战斗力和战绩所震撼,战场形势的不容乐观使得战斗士气极为低下。并且国民内矛盾重重,派纷争不断,国际援助无法取得突破,危机不断。我军坚持不重失地,重视消灭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态势。粉碎了国民军队的重点进攻后,我方适时主动地在中原战场发动了战略进攻,从而由守势转为攻势,实现了战争进程的重大转折。

 在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中,东北具有代表。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战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规模调兵首先进驻东北。蒋介石则将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区,准备从苏联红军手中直接接管东北。当然,东北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工业建设又比内地发达的一个区域,许多国民将领也想在苏联部队击退寇侵略者之后,分到一杯羹。

 东北地域辽阔,国民在东北有7个军20万人,加上特种部队和地方不对,总共不多40万人。经过战争的消耗,国民在东北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多数城镇只能以团、营为单位守备。而且国民在关内作战不力,兵力受到牵制,一时也无法向东北大举增兵,只能依赖东北现代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较为发达的优势,将部队集结在交通要点,随时机动增援,弥补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于南平原的中心,联结三条铁路线,是东西南北间的交通枢纽,为国民军从沈北上长、哈尔滨、齐齐哈尔的要地。在国共和谈时期,我领导人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东北,少打仗就少打嘛。后来共产认识到,和谈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坚持打阵地防御战,这种情况在遵义会议后的共产的历史上几乎没有。

 我军在东北战场并不占优势,在国民对我南根据地最后一次进攻击退后,林彪审时度势,认为在东北发动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林彪立即部署,主动出击,实行连续攻势作战和规模益扩大的歼灭战,希望通过一个大逆转,改变东北战局。当时正值孟良崮战役国民南北联系将被阻断,长、吉林态势孤立,东北防御体系将不复完整。国民取以往经验,行动较为谨慎,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捕捉到战机,此时四平久攻不下,攻势已经明显疲惫,难以为继,在国民南北迫之下,态势显得更加不利。中共对于城市攻坚战没有太多的经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林彪果断决定停止攻击。

 此后,林彪更多地坚守其得心应手的运动战术,我军更多地发动攻势,东北战局果然发生了重要变化。四平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北成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位居全面优势的战区,国民军在东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铁路沿线极少数城市,完全处于守势。国民内部甚至有人主张放弃东北,在关内集中兵力。蒋介石认为,放弃东北则失去了华北的屏障,必将影响到全盘战局,不断往东北派遣兵力,还对原有部队进行全面改组,新编部队战斗力不高,老不对被拆开,严重影响作战,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军队已经显示出颓败之势。

 三军进中原

 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进入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刘邓部队渡河南进的行动,吸引了国民从鲁中前线调出4个整编师增援,此外,国民从其他各地调动部队,集中8个整编师,准备围歼刘邓部队,或者将他们赶回黄河以北。刘邓部队因为连连作战,已经感到疲惫,大别山区路途崎岖,中原地区河不少,还有很多是黄河泛滥区,战争很受环境影响。当时正是酷暑时节,还经常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利于快速行动;天晴时,烈当头酷暑难当,沿途缺乏补给,刘邓部队行进得十分艰苦。

 正好让国民对刘邓大军捉摸不定,他们以为该部队是在大军境的情况下被无奈,只得南窜,就跟在刘邓股后面,在前方也不重兵布防。直到刘邓大军走出泛黄区度过沙河,国民部队才发现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邓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对于紧随其后不过几十公里的敌军,如果不能在速度上取胜,抢先渡河则会陷入险境,形势十分危急。刘邓指挥部队在国民权限布防之前,将重型装备全部炸毁,轻装前行,渡过淮河,到达了鄂豫皖三省界的大别山地区,完成了突破任务。

 华东野战军为了配合刘邓部队的行动,也为了调动集中在山东战场的国民军队,寻找战机。。tXtxZ.本着只打小仗不大大仗的精神,摧毁国民的统治基础。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因为连连苦战,兵力损失甚大,继续休息。泽东深感焦虑,多次致电陈毅、粟裕,要求他们尽快赶往鲁西南,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兼程急进,不惜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缓解刘邓部队所受压力。

 。tXtxZ.

 陈谢部队按照中央指示,以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为目的,积极活动,与在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相呼应。

 中共三路大军进中原,最后阻止了国民在陕北和山东的攻势。此后,刘邓、陈粟、陈谢部队大举出击,迫使国民不得不从山东调军大别山,从陕北调兵至关中,继续维持对这两处的攻势,国民此时,已经是疲于应付了。泽东提出,以后把外线最站变为进攻,此后,中共在军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打破国民军的进攻,而是如何大兵团作战消灭国民的主力部队并攻克其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m.bWoxS.cOM
上章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