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任军长 下章
第十二章 大别山的冬天(1)
  大别山雄峙于南京、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界地区,西起平汉路,东迄淮南线,北接淮河,南临长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是中国共产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解放军进行战略机动夺取中原和进军江南的重要战略阵地。也是国民政府在战略上最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就像一把尖刀,猛地一下进了中原腹地,深深地刺痛了蒋介石。但蒋介石不愿承认刘邓进入大别山是主动的战略举措,而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刘邓是“被临时决定”因此,蒋介石在南京国防部作战会议上指出:

 “如果刘伯承和邓小平真能占据大别山,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政府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但蒋介石似乎有成竹地接着说:

 “大别山区东面有津浦路,西面有平汉路,北面有淮河,南面有长江,这些交通线都在我们控制之中。我们可以自由运动。匪军却不易超越。长江沿岸我们有许多军事据点,汉口、九江、安庆等地都有飞机场,距离甚近,起飞便利,海军更可以随时巡逻,不论他们有什么行动,我们在三个钟头内总可以察觉,予以有效的阻击,绝对不会让他像在黄河一样整天整夜地偷渡。”

 蒋介石对罗广文、张淦兵团追击部队的无能特别气愤。他斥责道:“各司令官、部队长只借稳扎稳打,猬集一堆,未能区分数纵队,不敢超越追击,向来无显著战果,何能弭除匪患,挽救危亡?”

 训示完毕后,蒋介石命令:

 整编第四十六师、第五十八师、第八十五师渡过淮河向南推进;

 整编第十师、第四十师经宜化店向东推进;

 整编第七师、第四十八师(属桂系)沿经扶、麻城南进;

 整编第五十二师、第五十六师在信以南的外围,整编第六十五师由平汉路到黄安。

 张淦等渡过淮河的部队统归第八绥靖区(驻蚌埠)司令夏威指挥。

 蒋介石的命令很明显,令9个师23个旅围困扫大别山,企图趁刘邓大军立足未稳之机,争夺战略要地,或消灭解放军,或挤走解放军。

 {本章节选自《利剑出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征战纪实》一上购买到实体站。如果您不是在**网站阅读,就是其他网站的盗贴。盗贴可,盗贴不厚道。请读友支持正版,支持作者**原创**,您的支持就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多谢!}刚进入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地群众牵牛带女上山躲藏起来,不见解放军。大别山地区,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令刘伯承和邓小平始料不及。

 原来,张国焘带走红军主力西去开辟川陕根据地后,国民军队占领了大别山,进行了残酷无情地屠杀和清剿。现在,当地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妇女,青壮年男人很少见。再加一些大一点儿的乡镇被烧光了,许多老百姓躲在山上和湾子里栖身。

 除此以外,当年,蒋介石为了抹去老百姓对红军的记忆,连苏区的地名都进行了更改,比如,把新店(今河南新县)改名“经扶”“经扶”是什么意思呢?“经扶”是国民军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的“字”比如,金寨改名为“立煌”

 因此,部队进入大别山,原以为老区群众会出来、帮助解放军。没想到群众非躲即藏,连向导都找不到,吃住也成了问题。部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六纵政委杜义德事后回忆说“我们部队刚到大别山,不熟悉山地、稻田地区作战;衣食住行也不习惯。时值九月。夜晚天气冷了,指战员们还是穿着一身单军衣,夜里睡觉只好盖上稻草御寒。北方人初到南方,大米吃不惯,有些同志吃了就拉肚子。平地走惯了,爬山、走稻田小路就很困难,从军用地图上看,到某个村庄是个多少公里,结果翻山越岭走了半天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一个村庄,只是几户人家的什么湾子,一个营住不下,住一个连也够挤的,只好宿。加上蚊子咬,不少同志身上长了疮,发疟疾的很多。特别是在作战中,负伤的同志要部队自己抬下来,转到指定地盘,然后由各旅教导队和我们纵队教导团以及机关的同志,抬着伤员翻越七百多米的高山,转送到金寨的后方医院。过去内线作战中没有遇到的困难,现在全出现了。”

 疲劳、饥饿和病痛,使部队情绪产生了很大波动。特别是对群众躲躲闪闪很不理解。因此,发火骂人,拉牛送病号的事,突然增多了起来。

 如此一来,群众更害怕了。许多老百姓更是不敢接近解放军,躲在山上就是不下来。

 9月10,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经扶境内的小姜湾召开整顿纪律会议。

 会上,邓小平说:“今天部队对群众蛮横无理,要粮、到处抓人、抓向导等离群众、违反政治纪律的现象已十分严重。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危机,多次革命斗争的失败,基本原因是离群众。只顾今天,不顾将来,这是右倾思想的表现。我们应该反对这种右倾机会主义,克服这种危机,不然就会自掘坟墓。”

 那么,如何克服目前的困难呢?

 邓小平说:“首先要在思想上动员我们自己,干部要深入下层,以诚恳的态度和群众(战士、伙夫、马夫、勤务员)谈话。苦只是苦一个时期,要忍受目前的苦,为的是不受长期的苦。使大家都有明确的政治前途,对群众采取正确的态度。要想办法克服困难,部队一定要带两天粮食,这样到了新驻地就有充裕时间想办法,免得一到就粮食。”

 说到“粮食问题”时,邓小平加重了语气:“粮食实在没办法,就不骑牲口,我首先不骑马,告诉我的饲养员,用我的牲口驮粮食。”

 接着,邓小平强调道:“分班做饭,各自找粮食,一定要停止,这是最容易违犯群众纪律的。另外,向导应尽量少找,随便打一定要受到纪律的制裁。自己单位的伤病员送后方,自己想办法去抬。支部工作应该加强,不论住在哪里,都要争取群众回来,检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干部应更多考虑群众的困难,我们本身应该变成一个政治工作队、宣传队,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邓小平的话刚讲完,刘伯承便严肃地接过话题,说:部队纪律这样坏,如不迅速纠正,我们肯定站不住脚。”

 刘伯承列举红军时期的历史教训后说“谁把群众翻了,谁就遭受失败或损失,谁就自作自受、自讨苦吃。大家应有树立建根据地的思想,坚决反对寇思想。做好了群众工作,就像龙在水中,虎在山中,一定能完成历史任务。”刘伯承还强调说“我们仅仅有死也要死在这里的决心,还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这里执行主席的路线,把根据地建立起来。”

 会上,张际副政委重申严格纪律:“以打老百姓者毙,掠民财者毙,强妇女者毙。”

 刚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开始了部队纪律的整顿。

 部队在纪律整顿的同时,乘国民军主力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极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心立即实施战略展开:第三纵队向皖西,第六纵队(欠十六旅)向鄂东…迅速抢占中心地区,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开创根据地。。看  M.bWOxs.COm
上章 首任军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