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楼传说 下章
谈及英雄志士 忠臣义士的争论(回蔓
  谈及英雄志士,忠臣义士的争论(回蔓松)很高兴几个章节,一番感言,引来了读者蔓松的一些思考和议论。

 但我的确有一些反对的意见。本来想发在回贴里,但这样信手写来,居然写得足有六七千字长,于是就干脆更新在文章相关里了。

 我个人不太能认同你在文章回贴中的一些看法。

 你说。“牺牲固然感人,但牺牲若不能换来相应的结果,就是毫无价值。”

 对此,我的想法就完全不同。牺牲是感人的,但不是每一次的牺牲都一定能成功,都一定能达到目的。

 看到街头有人抢劫,身而出,阻拦匪徒,结果被刺身亡。而匪人还是带着抢来的东西逃走了。那么,是不是遇到这种情形,先在心里算上个七八回,对方有几人,我有几人,对方个子高不高,力气大不大,手里有没有拿刀子,我是不是有本事拦住他?成功率有百分之几,低于百分之八十,我就不出头了?

 当然,大多数人会去计算,但真正的有英雄肝胆之人是不会去有功夫算这种事的。等你算明白之后,匪徒早就得逞,溜之大吉了。

 前不久看到报导,一位千万富翁,为了救一个路边被劫的陌生人,而被刺身死。他身以一人之力而敌数个匪徒。

 在此之前,他会在心里想,我的牺牲一定能成功吗?如果我的牺牲达不到目的,那么我就不去做吗?

 什么是英雄肝胆?义之所在,不计利害,不问成败,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

 这样的人,才是英雄,这样的人,才值得敬佩。

 你说“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少了谁地球都一样转。而正义公理并非天道,是非从来难辨清,有些东西是否就真的需要一意坚持?”

 我并无意在文章中把古来的英雄义士,忠臣烈士都写成完美的救世主。当然他们不是救世主,少了他们历史一样发展。多一个士兵身死在沙场,多一个将军,守义誓死不退,多一个臣子,诤诤主张大义,多一个侠客,见不平奋然而起,这都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然而,有些东西,真的应该坚持。

 文天祥为什么明知事不可为,仍要抵抗蒙人。

 以成败得失而论进退,不是错,以眼前利益而决定是否坚持,不是罪,然而,正是因为,有的人,纵然失去一切,也要坚持到底,有的人,纵然身死家毁也不肯放弃原则,所以他们才是英雄。

 所以,千载以下,我敬之,念之,感之,佩之。

 你说“明知结果不会改变还坚持不懈,为的不是造福百姓,而是自己的尊严气节。诚然令人尊敬,但并不令人景仰感激”

 我在文章后记里,就很明显地表达过,我个人是很反对,现代人身处安逸幸福的生活中,漫不经心地对史书上斑斑血泪后的忠臣义士指指点点,在他们付出生命,付出事业,付出一切之后,再来猜测他们的动机是不是纯洁这个问题。

 更何况,个人的尊严气节和造福万民之间有冲突吗?

 一个连尊严气节也没有的人,会顾虑万民吗?

 然而,在这里,我们就退一万步,承认那些英雄义士们,为的不是造福百姓,而是自己的尊严气节?

 一个人,有尊严气节,不值得敬佩吗?在一个全民都低头弯逆受顺受任上位者予取予求,对暴政不发一言的时候,一个人有尊严气节,他敢站起来,大喝一声,‘不‘,这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一个没有尊严气节的人,他还值得我们敬重,值得我们传颂吗?

 再此,我们再退个一万步,他们可能连尊严气节也不为,为的是留万世之美名,留仕林之佳话,为了个人芳百世,或是为了这个那个,各种各样,不见得高尚,不见得伟大的原因。

 然而,请记住,不管他们为的是什么,但他们毕竟做了,毕竟付出了。

 而太多太多只会指手划脚,说这怪那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中国人总是说,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做恶,虽恶不罚,这种观念真是古怪。

 你的心灵再纯洁,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行善是什么,是要把手伸出去,把血输出来,把钱捐出去,把坏人打倒,把弱者扶起,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事。

 只要你做了这些事,只要你确确实实帮过人,你就是个值得敬佩的好人。

 至于你做这些事的动机,我们真的有必要一一细究吗?

 那些英雄义士们,他们做过了,他们用声名,用性命,用血泪,用事业,去做过了该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说‘劲节第二世,那么即使坚持也没用了,何必撞到口上‘

 可是,不撞口上,就是顺应臣的话,去污陷正人君子?

 当然,你可以说,我不污陷他也死定了,多我一个不多,但是,这样良心过得去吗?

 严蕊一个女,都不肯做这种卑劣的事。

 当她为了因为不肯指控一个官员宿娼而被下狱,被严刑拷打,被折磨,被判刑时,人们都不能理解她。

 一个女,承认和官员在一起过夜,对她又没有损害。那个官即不是她的情人,也不是她的恩人,为什么要护着他。

 那个官,没有探望过她,没有报答过她,没有为她的付出做过一点表示。

 然而,严蕊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那个官吗?她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罢了。

 一个女都不肯做的事,都不能放弃的守,风劲节必须放弃吗?

 你说“劲节第四世。耿耿诤谏,不知变通,实在不像是真心想办事的。堵不如疏。拍马,耍手段,一样能够达到目的。比如皇帝要选秀女,无非是要美女,可以自己物几个懂点道理的绝呈上,再天花坠一番美女爱明君、贵不贵多的话,自可避免扰民”

 首先,我想要说明,劲节做的事,其实是一个有良心,有担当的大臣一定会去做的事。魏征有没有力谏过李世民不可大修宫室,有没有阻拦过唐太宗征采美人?就算是面对明君也一样会因为耿耿直言而触怒君主,如果不是长孙后为他求情,没准那次李世民气急了,真把他杀了,就算以后可能会后悔,但他毕竟还是死了。

 再看看史书上,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当政,都从来没有少过大臣们身对抗皇帝的不当之政的。也许不一定能成功,也许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正因为有这些不计自身利害的仁人志士坚持原则,所以在很多时候,的确能限制皇帝肆意妄为。即使是昏君,也有过很多荒唐的法令因为大臣的反对而无法实施的。

 不是不知变通,不是不懂瑞摩合上意,但是,有的事,是真的需要胆识去触逆麟的,有的原则,是真的不能退让半步的。

 后人可能要笑他们迂腐,笑他们耿直,笑他们不懂权术,却往往没看到,真是这些人无畏无惧,前赴后继地坚持,才使得上位者有了顾忌,知道了收敛。

 史官执笔书,叛臣弑君,叛臣杀史官,令其他人做史。

 我们当然也要笑这个史官可笑了,你写的史根本留不下来,白白送一条命做什么?

 第二位史官,再写,叛臣弑君,叛臣再杀史官,再令旁人做史。

 我们当然还要笑,这个史官,有了前面的例子,怎么还这么傻,明知结果不会改变,却还坚持不懈。

 第三位史官,执笔仍写,叛臣弑君,至此,叛臣废然长叹,纵有倾国之权,难掩万世之骂名。史笔如铁,只此四字,已令得多少昏君贼,有所顾忌了。

 这等浩然正气,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计利害,不问得失,不畏生死的胆志气啊。

 我们知道明代铮臣多被廷杖死,但是,皇帝只要动过廷杖打死过重臣,就会在留下极大的骂名,而挨打过的臣子,则会得到至大的推崇。

 到了后来,明代的皇帝已经极少动用廷杖,就算打,也只打五品以下的小官,

 这凭的是什么,就是那一个又一个的士大夫,正直官员们,用性命抗争出来的结果,就是仕林清们,用他们的力量,对君权的限制。

 再看史书中,皇帝想造花园,怕被大臣骂,只好闭上嘴叹气,皇帝想选美女,怕让大臣唠叨,只好闷不吭声,皇帝有这个那个的不好念头,但知道一定会被大臣把旨意封驳,只好暗中派太监去求重臣,甚至贿赂官员的事,都有很多…‘

 如果没有官员们的铮铮铁骨,这种权力,他们争得来吗?如果没有官员们的胆正直,能够让君王如此顾忌吗?

 当然,在这样的抗争中,很多臣子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是正因为他们可以不计较,不在意,还这么一个个,坚持下去,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有很多牺牲正是如此,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效力,似乎只是白白牺牲,却不知道,这个牺牲所含的意义多么重大,给人的感染多么巨大,支持鼓励了多少人来跟随,来学习。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电视里一个镜头,一个老人问一个刚参加完游行,被打伤的学生。你们这样做,有什么用,白白被打成这样,没准还丢了性命。

 学生笑着说,至少让更多的老百姓,受到了教育,让更多的当权者,知道了民众的心声,知道了,中国人,还有打不垮的骨气和志气。

 在我看来,这样的意义还不够重大吗?

 他们努力,他们奋斗,他们以生命抗争,也许成功,也许失败,但历史永远记住他们,若干年后,也许会有另一个忠臣义士,英雄豪客,奋然以性命来维护国家,百姓,世人,其原因,或许就是少年时曾读过这些先辈英雄的事迹,于是便也立下志向,为国为民,不惜此生。

 而在若干年后,他的故事,也会在另一个热血少年的心间无数次被回想起。

 这样,他们这些牺牲的意义,还不值得,还不重大吗?

 你说“卢东篱似乎是厌恶政治的,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玩转政治的能力,但看起来他并不可能这么做。那么他所能造成的影响注定有限,不如踏踏实实做一个能吏,造福一方百姓。”

 这个,嗯,卢东篱的影响的确有限,而他也确实在踏踏实实做一个能吏啊?他有在哪一任上没踏实干本职工作吗?

 后来被调到中央,那是上头的人事安排,与他无关吧,即然进了中央,当然要努力做好,希望在朝堂上能够提出对国家有益的建议了。这和他是否踏实,相干否?

 你说“甚至贪污来的银子,偶尔花掉个三五两改善下伙食也没什么嘛,真要伟大起来干脆把家当全部变卖贴补难民,仅仅把非法合法收入划清界限其实矫情得很,没多大意义。”

 这个,首先,我们可以说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把不当得来的银子用在百姓和自己身上的区别。

 我并不懂法律,不过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极出色的官场小说,主角是个地委书记,收到很多礼,很多钱,他知道迟早要出事,但是如果他把所有的礼都退掉的话,只怕他的官也会很难当,会有很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于是他就匿名不断捐巨款给慈善机构。

 后来,查一个大贪污案,牵连到他身上,他不慌不忙,把捐款的清单交给调查组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刑事问题了。

 可如果他把钱用在自己身上呢?只怕就没这么容易身了。

 再谈第二点,把不当得来的银子用在个人享受上,在道德层面是否妥当问题。

 把不当得来的钱,用之于百姓,和用之于自己,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卢东篱这样做了,还会有人真认为他是清官吗?

 其次,人的**是无尽的,一旦打开了这个**的大门,谁能控制一个合适的度呢?

 今天,你花个三五两改善一下伙食,明天你花个三五十两多买些好衣服,后来,你花个三五百两买个小妾,大后天你花个三五千两买所大宅子。

 很多事,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了。

 人类的**,从来是没有止尽了。

 所以,莫因恶小而为之。这是至理明言。

 你说“卢东篱到现在都只是受贿而已。如果有人他在帮忙掩盖抢占民女之类罪行和发放赈灾款项之间选呢?”

 关于这一点,就触及到道德可以容许的易底线问题了。后文中,会有具体事例来说明卢东篱的态度的。

 你说“人首先应当为了自己而活着,不应该把幸福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仿佛离了别人自己就没意义了似的。

 始终觉得,只有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一个人如果自苦到哀多于乐、生不如死的地步,眼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那实在是病态的。长期处于内疚痛苦压抑之中,人会渐渐扭曲。心态平和、从容自信,才能把工作做好。

 另外,一个人如果不重视自己,忽视压抑自己的喜好愿望,而总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以至于全无私心,那么这个人也被毁得差不多了。私以为,有私心、有癖好的人才有人味,才能体谅别人。能者应当尽可能达到双赢,一昧压抑自己、除了造福百姓之外别无所求,实在大可不必。百姓未必需要一个人完全牺牲自己,而自己的幸福并不比任何一个百姓的幸福更低。”

 我想请问的是,谁能说,小说中虚构的卢东篱,以及史书中,现实里那么多尽职尽责,为了百姓而操劳的好官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活。正是因为热爱生活,才要带给更多人好的生活啊。

 他们不重视自己了吗?他们压抑了自己的喜好愿望吗?

 啊,请不要把我们的喜好愿望当成是他们的。

 我们在意的,可能是一部好电视剧,一首好歌,一所好房子,一身好衣服,一部好车。而他们的喜好愿望,也许是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让大家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他们在压抑自己吗?至少我并不觉得我笔下的卢东篱有压抑自己。

 他是儒生,他从小读书,学圣人之言,他走正途科举,他努力当官,他主动请求外调,他的志向是为民造福。

 在古代,很多儒生,很多官员都是如此,他们幸福是什么?

 不就是学以至用,不就是凭中所学,为百姓谋福,为天下贡献一份心力吗?

 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强大,身边每一个人的安居乐业,这不就是他们的幸福吗?

 你说“始终觉得,没有能力成大功绩的人,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分就好了,守再高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像卢东篱,既然不可能改变世界,不妨安于做一个普通的官员,尽可能做到称职,碰到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事情,也就妥协了算了”

 还是那句话,做为普通人,这种想法没半点错,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正是因为他们不妥协。

 有很多事,不去试,又怎知一定不能改变,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难道就不去尝试。

 而我们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不肯妥协,不肯后退,不计牺牲,不惜代价,而换来的。

 你说“文中那种品格高尚的人,我能想到的是…耶稣基督;圣雄甘地;特雷莎嬷嬷,之类。耶稣那种,实在是不可模仿。而后两者,似乎都并不觉得牺牲得很痛苦。”

 我还是那句话,请去看看史书吧,象他们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比他们际遇悲凉而为国家付出更多的人,也同样不少。

 只要你肯静下心来去看,就会知道,最普通的人,也会有最炽热的情怀,最平凡的人,也会有最沸腾的热血。

 并不是只有耶稣,才会做伟大的事。

 你说,卢东篱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

 当然,他只是一个地方官,他无法影响中央政令,但是,就算治不了本,能治得了标,也一样要尽力啊。而如果进了中央,虽然地位不高,也仍应该向上看,仍期望着有一天,可以治本吧。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不对吗?

 你说“如果有一个人,喜欢诗词风雅,但只有做一个县令的才能。当时世道黑暗,世界没几个好官。他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而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去做了一个整天逢周旋的县令,变得世俗无比,不但再也风雅不起来,他的爱人也因此与他闹翻。他因此痛苦无比,最后郁郁而终。他为官多年,虽然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并不显著。他帮过不少人的忙,但也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这样的人,似乎是无法反驳的。但还是心中不。总会有不必使自己这么难过,而也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办法吧?”

 首先,我不肯定,你是不是以卢东篱为例来说,如果是指卢东篱的话,还是那句话,当官出仕,以这种方式造福百姓是他的理想,也是他那个时代,儒生们最平凡的理想,所以,不存在委屈自己放弃爱好,这个问题。

 第二,我个人不同意,为什么忠臣义士,一定要有和爱人闹翻这种事。嗯,总觉得是早期的主旋律电视剧给人的误导。

 第三,好吧,我们就当这是在讨论一个虚构人物,他喜欢诗词,不爱当官,为了老百姓勉强自己当官,一直当到死,也没什么大成就。这种人于社会做的贡献不大啊。

 是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首先,他是个县官,他要管一个县的案子,他做事很认真,避免了很多冤案,也纠正了几个前任留下来的冤案,一个冤案就是一条人命,一个家庭的幸福。

 嗯?这贡献大不大?当然,从国家整体的宏观角度来看,这贡献微不足道啊。

 县令要管征税催科,那一个不良的县令,在农村死贫苦百姓的事,也不算稀奇了。一个好县令合理地办好工事,使百姓在他任内,过得比较自在,过了很多年幸福生活,这贡献微不足道吧?他走之后,再来个贪官,百姓还要过苦日子啊。可是,对百姓来说,几年的幸福生活,那是实实在在的。

 总会有灾的吧,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等等,看看电视哪年哪月不总到处冒些自然灾害出来。

 县令到处奔走,他第一时间开仓放粮,第一时间调集救灾款。第一时间把药品发放出去,认真地安顿所有灾民,他让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免于饥寒,保住性命。这些只要尽职,只要有担当就能做到,并不要求什么大才华。

 那么,这贡献大吗?

 站在宏观的角度,仍然只能说,这不过是勤劳本份罢了,于国计民生,没什么大的帮助。

 还有别的例子需要一一列举吗?

 在一个人,做了这么多事之后,我们是不是只要说一句,他帮过不少人的忙,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然,这种人是无法反驳的??

 汗,一边看原贴,一边写感想,不知不觉,已经写到六千多字,确实有些头晕眼花,手发软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最后说的是,本来话题其实是在讨论忠臣义士英雄的,因为蔓松引用了卢东篱的内容,不知不觉又引到卢东篱身上。

 还是在这最后,让我们回到,我们对英雄义士的看法吧。

 什么是侠?

 我觉得,明知不可为而义所当为者,虽死必为。

 这就是侠,就是英雄,就是志士,古来仁人志士,名臣勇将,多有这等慨然豪情。

 今人已无此心此志,但请不要去指责曾有如此情怀的古人愚蠢固执,不要去肆意指点他们的行为,是否妥当正确。

 他们不完美,但他们可敬可佩,他们做的,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那是我在千载之下,读之念之,会为之心动,为之神往,为之慨叹,为之悲叹的。  M.bWOxS.cOm
上章 小楼传说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