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郡武试
洛
宫,早朝退却后。
李重九留下周旭,苏威等人于乾
宫叙话。
李重九看向周旭问道:“洛
修文殿内图书典籍都整理好了吗?”
周旭回禀道:“陛下,都已是整理好了,修文殿之书出自长安嘉则殿,当年有书三十七万卷,武皇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人对这些书进行编次,剔除其中重复和猥杂之书,整出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现都收藏在东都的修文殿。”
“我军攻破洛
时,姬侍郎,已是命令士卒好生看守好修文殿,命人不可有毁伤。”
李重九欣然道:“姬川倒是做了件好事,这些书都是前人之心血,当年秦始皇毁书坑儒铸就大错,朕不会学他。愚民不过一时之举,但惠民才是万世之得。”
周旭拱手道:“陛下继承古训,崇儒重道,此乃明君所为。”
李重九笑道:“朕的意思当然是如此,书籍可供天下人所看,不可皇家独享,朕要你从民间多检些书手来,将这三万余卷的书籍抄录两份。一份送到幽京的国子监中,一份朕决定在洛
设一书院,让天下有识子弟皆可来学习。”
周旭
出喜不自胜的神情道:“陛下此乃是盛事啊。”
李重九看向苏威道:“苏爱卿,你觉得如何?”
苏威道:“微臣也是觉得此事堪好。”
李重九道:“苏爱卿,朕想让你负责校书之事,另外我请你作这洛
书院的山长。你觉得如何?”
苏威听了不由讶然,但转念一想。校书之举,乃是
芳百世之举。对于自己这个行将就木的老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身后名更看重的。至于为一书院山长,岂非将来天下许多读书人都为自己的学生,这不仅是天大的荣耀,对于苏家人脉也是大大有好处的事啊。
苏威道:“老臣年迈,本不堪此任,但蒙陛下看重,不以微臣老朽,委以重任。老臣必当尽力而为,以报答陛下隆恩。”
李重九听了欣慰道:“朕就知道苏爱卿一定会答允的。”
李重九斟酌了下道:“朕赐洛
书院为皇家书院,苏威就为首席山长吧,周旭你可以协理此事,请天下名儒来书院中教习,第一批洛
书院的士子,就以一千人为限吧。洛
书院两年肄业的士子,可免去县试,直接入原籍参加郡试。若是特别优异者。可直接举荐给朕。”
周旭与苏威当下一并称是。
洛
有的是士族俊杰,五陵子弟,李重九让士族入洛
书院读书,也是收拢人心之用。等于给洛
士族子弟开了一条终南捷径,让他们为大赵效力。
李重九对周旭问道:“今年秋天郡学取士,进行得如何了?”
周旭闻言道:“郡学考试的章程。早已拟定,一卷为四书五经。二卷为天文地理算术农识,三卷为策论。县学郡学士子早都习以为常了,两年前的国试也是采此三卷之法为国选材,士子们和民间百姓还是比较称许的。”
李重九听了问道:“当初姬爱卿曾与我言,取人才之事,办县学郡学,非十年之功不成,而今快十年了,县学郡学着有成效,实在是令朕欣慰。这都是周爱卿你教导有功啊。”
周旭听了连忙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是陛下重教育之事,奉为国策。自陛下所提的韵文,标点在民间普及后,不少如臣一般的寒门子弟,都有了读书进学机会。故而这几年郡学县学国子监所培养的人才,不尽其数啊。”
李重九听感叹道:“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越终而灭吴,而今天下寒门士族人才,都认同朕以县郡之试,为取才准绳实是不易啊。”
周洲也想到这十年来,培养人才辛苦,亦不胜感慨,而今他最得意的两个弟子,赵欣,周洲都已是官居郡守了,这叫他如何不欣慰。
李重九道:“天下人才如过江之鲫,有才学之士何等之多,但我大赵官职有限,要尽数取士恐怕不容易啊。”
周旭道:“科举本就是国家论才取士之大典,挑选人才之中的精英,来辅佐陛下,匡扶社稷,要是人人皆可为官,何必要科举之事。”
李重九道:“周爱卿的话太偏颇了,人尚且不争一
之长短,何况一次考试,就可以定人之终生的,那些没有中第的人,不等于不是人才,科举之事虽是规范,但仍是有缺漏,你知道县试郡试国试取士,一般多少人可中第啊?”
周旭听了李重九这么说,当下想了一下道:“大赵而今几十之郡,几百之县,各郡各县教育民风也是各不同。如蓟县这等大县,每逢县试,无论是初次参与县试的,还是屡年不第的,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之多,但蓟县县试取士,能晋郡学的不过五十人,能到地方为吏的也不过二十人,加在一起十者不过二三。”
“若是郡试那么就更难了,数县英杰并试,能进国子监的一郡不过三十人,入郡为官吏者不过十几人,十者不过取一二。最后国试,那么二十余郡精英会试,十者则不足一啊。”
李重九听周旭这么说,心想现在都如此了,那么后世的科举不是更加艰难,范进等等的例子就不用说了,比现在的高考,过去的科举更加苛刻啊。
李重九当下道:“科举之事累人,虽是取士良途,但多少人期望一朝登第,从此鱼龙有别的,最后仍有不第者皓首穷经,白白蹉跎一生。”
苏威在一旁言道:“陛下这已是给与那些寒门士子机会了,若是以往以门第取士,那些人连得官的资格也没有,更不用说陛下给不第士子,还能有在郡县为吏的机会了。”
李重九道:“苏爱卿,这还不够,比起天下人才来说,朕还需广开门路。”
周旭当下问道:“陛下莫非早有定计?”
李重九点点头道:“不错,朕早有想法,朕要改科举之道只取文官的鄙陋,也可用意选拔武职。”
周旭听了顿时惊讶问道:“陛下如何选拔武职呢?”
李重九想了下道:“朕就以此郡试为先行,在郡试不第的士子中,再进行一次考试,此为武试,为国家选拔武职。”
“武试?选拔武职?”李重九这一番话,令苏威,周旭都震惊,李重九要这些不第士子考什么武试?
李重九道:“郡试取士,乃是文职选拔之途,以考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算术农识,策问三卷,对吗?朕在武试中,进行骑,
,书,兵略,策问五试。”
周旭,苏威二人听了都是一愣。周旭率先提出异议道:“陛下,参加郡试的士子们多醉心于读书,于骑
之道,根本不通啊。”
李重九道:“朕就不希望他们除了读书以外,什么都不通,圣人有六艺,有礼、乐、
、御、书、数。
不用提了,礼记有云,
者,男子之事也,至于御,现在不是
秋战国,士子不用驾车作战,所以御术可改为骑术,骑,
都没有问题,而书不过考校他们言辞文法,不会难过四书五经,至于兵略,也不过是简单行军布阵,兵策问对,至于策问…”
苏威问:“陛下认为武试的策问与文试的策问有何不同呢?”
李重九道:“文试的策问考校经纬国家之道,而武试策问,当以破李唐,灭高句丽等军国大事为题。”
苏威听了欣然道:“陛下之雄才伟略,令老臣真是佩服不已。”
周旭显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作为国子监最高长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赵国的中央
校校长,他考虑得显然要更周全一点。
周旭问道:“陛下,郡试中第者,一
者可入国子监,二
者可入郡府为吏,那武试呢?”
李重九道:“一
者可入府兵,授予司马,司仓参军,司兵参军,行军参军,步兵校尉,越骑校尉之职,二
者,可入郡兵乡兵,也是参军,司库,将佐,文书任之。”
周旭听了点点头,虽没有异议,但心底似有不解。
李重九道:“周祭酒,你我君臣多年,有话直说。”
周旭道:“陛下之议虽是无误,但微臣不明白,为何不让擅长于读书的士子为文官,擅长于武事的士子去为将军,而是最后让这些文不成武不就士子去从军呢?”
李重九听周旭这么说,不由想起,这也是中国后世千年年来弊病。
宋明时,为了
取隋唐末年,武将割据,军阀内战的弊病,开始了文武殊途,以文御武的规矩。而不像隋唐时,世家子弟,从武将迁为文职,或从文职迁为武将都不是问题。所以隋唐时出得了杨素,徐世绩武能平定天下,文能官居宰辅之辈。
而宋明,大部分时候都是文不知武,武不知文,书生鄙视武将为丘八,武将以大字不识沾沾自喜。如此虽然对内政治稳定,但对外却再也没有隋唐时,开拓进取之雄势,只能沦为守成,最后亡于异族。
视军人为
职,这是任何一个要开拓进取国家,都没有弊病。李重九要作的,就是让天下读书人,不是只有文职一路,也有武职可以选择。要参加郡武试的学生,一定要县学毕业的士子。让这些能文能武的士子投军来加强李重九现在府兵郡兵的力量。(未完待续。。)
m.bWo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