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拣宝 下章
第1026章 页纸千金
  ps: 今天会有三更,这是第一章,求月票支持。

 进去坐下来之后,王观也随之打量四周的环境,只见这里是一个书店,布置自然是以干净整洁为主,充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王观仔细留意,发现店铺的书籍不少,而且有外国英文书籍,自然也有中文书籍,另外中文书籍之中却也有古今书籍之分。乍看之下,王观也没有想到,在万里之遥的国外,居然还能够看到一些古籍的存在。

 在王观心里啧啧称奇之际,却听周老笑着说道:“徐兄,你总是这样,又不卖这些东西,却偏偏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分明是在存心勾人犯罪嘛。”

 “是你自己心生贪念,难道还怨别人不成?”徐老笑眯眯道,手脚十分利索,三两下就泡好茶,给每人斟上一杯。

 “家有黄金,却非要摆在闹市之中招摇,怎么不叫人觊觎?”周老振振有词道,顺手举杯抿了口清茶,赞叹两声:“雨前碧螺,难得你保留到现在。”

 “什么闹市。”

 与此同时,徐老轻叹道:“我这个店铺,经营的大多数是传统文化书籍,光顾的人本来就比较少,加上位置偏僻,堪称门可罗雀了。东西摆放在这里,无非是自娱自乐罢了。”

 众人明白徐老的感叹,毕竟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各种娱乐活动新月异,看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不是大家不喜欢阅读,实际上愿意看书的人也有不少,只不过他们不再到传统的实体书店翻阅了,而是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浏览。

 时代在进步,阅读的方式也在变化,自然给人现代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书的错觉。

 不管怎么说,实体书店维持艰难这是事实。而且还是全球的难题。也难怪在网络文学兴起的时候,就遭受到传统文化人士的打,显然是早看出新兴产业对自己的威胁。

 尽管在许多传统文化人的眼中,书籍可以称得上是千百年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在没有电脑、没有录音笔和摄像机的时代,大家都这样过来了,自然没有必要舍弃,也不能够抛弃。

 但是在追求速食的网络时代,大家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连去实体书店买新书的兴趣都没有,更何况静下心来慢慢地翻阅。虽然他们也认同。翻阅纸质书籍比较有感觉,不过电脑手机阅读却更加方便快捷。

 连现代的书籍,年轻人也不快乐意碰触了,更别说研究一本晦涩难懂的古书了。

 这是题外话了,这个时候,听了徐老不是诉苦的诉苦,周老自然宽慰起来:“能够自娱自乐就好,毕竟研究古籍的乐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没错。”

 徐老深以为然,顺手了一本古籍过来,一边触摸泛黄的封皮,一边感慨万端:“一页页发黄的纸张。一个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传递地是文化的华和历史的脉。记得几十年以前,我第一次接触古籍,好像是一本画谱。”

 “具体是宣和画谱。还是芥子园画谱,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是当时的心情,我却一直没有忘记。拿到画谱之后。我爱不释手,晚上点着煤油灯也看,睡觉时脑子里尽是那些栩栩如生,精致畅的线条…”

 说话之间,徐老笑道:“或许就是那一次接触,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得了古籍情结,每到一地,就要去那儿的古旧书店逛逛,看看有没有古代画谱。看完画谱后,翻了翻别的书也觉得不错,就正式开始了古籍收藏之路。”

 “想当年,古籍尽管不多,却也不少。每个旧书店都有一些,特别是乡村人家,都是一摞一摞搁在大木箱之中。几乎每次下乡走访,就是一趟收获的行程,背包不下了,这才载而归。可是才十几年功夫,情况就大变样了。”

 这个时候,徐老一脸无奈:“别说旧书店没有古籍踪影了,就算偶然有些民国年间的老书,价格却一本比一本贵。”

 “徐兄,不要尽想捡漏。”

 适时,周老笑道:“从古至今,能够留下来的藏品,很多都是从地下出土,但是书籍是个例外。正是古人因爱而留、因善而藏、因藏而读,才使得这些时代的载体和物证传至今,成为文化瑰宝。以前由于特殊原因,大家对书籍不重视,这情有可原。”

 “不过,在解决温问题之后,大家自然重新拾起传统文化。而且,由于不易保存,千百年来传下来的古书数量有限,精品更是难求。百年无废纸,价格自然节节攀升。”

 听到这话,众人十分赞同。

 在古籍收藏界,真的就是百年无废纸,时间超过百年,只要是传下来的,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不要觉得这本书的作者默默无闻就置之不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印刷成书的都是精品。即使不是大家,也一定有其传至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毕竟尽管历史是纵竖下来,但是大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却需要横向比较。旁征博引,通过许多文献资料,才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把历史真相还原出来。这种情况下,每一本古代传下来的书籍,自然都具备研究的价值。

 再说了,与现代机械化印书,一排下来几十万册不同。在古代想要出书,那是需要很高昂的成本,作者想要印书,不仅没有稿费,甚至还要自己掏包。

 就是这样,大家对于印刻的要求极高,益求,自然比较珍贵。尤其是孤本、珍本、善本,本本都是价值千金。

 在古籍收藏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即善本时间早于乾隆。在古籍市场上,元代以前的书往往是论残页卖,明代的书是论页卖,清代的书是论册卖。对于现代的收藏家来说,乾隆以前的书都十分珍贵稀少了。

 另外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优于单,图画优于文字。不同等级的划分,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市场规律。捡漏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

 其实在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最容易获得成功。比如说在互联网经济兴起的时候,一些人积极投身其中,很容易成就财富的神话。但是随着互联网格局的奠定,后来人想要获得成功,那就需要巨额的投资了。

 收藏市场也是这样,捡漏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资本的天下。普通人资金有限,只能折腾一些文玩核桃之类的小玩意儿。拍卖场上那些动辄几百上千万,甚至过亿的收藏品,只有大富豪们才能够玩得起。

 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老等人才会这样感叹。

 “对了。”

 与此同时,周老笑道:“当年你硬先生从我手中抢走的博古图,现在应该没丢吧。”

 “什么抢你…”

 徐老不乐意了:“明明是你想抢我的,幸好我手快,才没被你抢走。”

 在说话之间,徐老站了起来,在旁边的书架上翻找了下,然后小心翼翼捧着一本书册走了回来。这一瞬间,王观等人也颇感兴趣,连忙留心关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博古图…”

 把书册放下之后,徐老有些高兴,也有些遗憾:“可惜不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宣和,那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众所周知,赵佶是个非常风雅的皇帝,在后人看来他与南唐的李煜差不多,都是水平极高的艺术家,可惜却没有做皇帝的天分,所以沦为亡国之君。

 抛开赵佶在位期间的各种昏庸无道不提,但是在艺术方面,他倒是有不少贡献。比如说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八百多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华。每件东西都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这为后人研究青铜器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资料。

 博古图修成之后,后世传版本较多,南宁、元、明、清都有翻刻。

 “博古图的翻刻版本之中,最好的肯定是明代嘉靖年间蒋旸翻刻的版本,通行较广的则是清乾隆黄晟的亦政堂重修宝古堂本。”

 此时,周老评点起来:“对比之下,万历年间的版本,确实次了一点,但是也不错了。”

 “至于宣和年间的真本。”

 说话之间,周老也有几分向往:“那可是稀世珍宝,可遇而不可求。”

 “不仅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忒贵。”与此同时,旁边有个大专家笑道:“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就算遇上了,也买不起啊。”

 “也对。”

 众人纷纷点头,宋版古籍在市场上的价格最高,这是行业内公认的事实。毕竟印刷术在宋代时候,无论是纸墨,还是排版印刷的技术,都已经趋向于成。这种环境下,印刻出来的书籍,经过千年时间不毁而传到现在,价格肯定要比黄金还要高。

 “幸好,我们不必买…”

 说话之间,有人拍了拍王观的肩膀,笑眯眯道:“说好了,东西到手之后,要借我们研究一段时间。”

 “忘不了…”王观叹气道:“也不敢忘啊!”(未完待续。。)  m.bWoXS.cOM
上章 拣宝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