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朝小地主 下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讲学
  由于郑仁泰的推荐,尽管不是进学时期,钱丰却能挤身国子监广文馆进修,只要通过监中博士的考核,就可以直接参加科举应试,不用再考取什么生徒名额了。

 尽管心情不佳,但是事关前程,翌清晨,钱丰先把自己收拾整齐,准备妥当,再三检查之后,才叫上已经等得有几分不耐烦的韩瑞,上了马车,直奔国子监而去。

 进了长安城,来到皇城朱雀门附近的务本坊,一条幽深安静,古意盎然的街道尽头,是片古槐树林,国子监就坐落其中,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

 在周代,国子监的内外就广植槐树,世人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隋唐自然沿用周礼之制,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中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就是所谓登槐鼎之任,取个好兆头。

 小道槐树成荫,安静而清幽,有种莫名的肃穆气息,行驶其中,车马变得极为轻缓,悄无声息地停在国子监门前,钱丰与韩瑞下来,观望周围景,也一阵肃然起敬,交谈的时候,也分外小声。

 国子监的院门,并没有想象中的气派,台阶门前,打扫得极为干净,一尘不染,两株壮的树木立在旁边,秋风徐徐,吹落几片残叶,似乎也不忍沾染高洁之地,摇摇曳曳,随风飘到远处林中。

 院门之前,没有守卫,只是一个年轻儒士静坐旁边,手里拿着一卷书,细看默读,安然而恬静,见到两人过来,甚至连询问来意的举动也没有,微微伸手虚引,让他们自行进去。

 入得院内,只见全是高大的苍苍古槐,拔地而起,枝繁叶茂,干遮蔽天空,更兼树身纹理,一丝不,周旋树身,便如一股苍烟般直冲天际,行走几步,有尊孔子圣像在前,两人更加不敢怠慢,连忙毕恭毕敬的行礼参拜。

 绕像而行,依稀可见儒生学士的人影,或徘徊于阁廊之间,或跽跪在树荫席上,无一例外,手不释卷,勤学苦读,这种气氛,在官学之中,少有见到,钱丰不由得深深为之叹服,到底是国学,果真是超凡脱俗之极。

 寻了个孜孜不倦的儒生,打听清楚广文馆具体位置,怀着朝圣的心情,钱丰慢步而去,须臾,却隐约听到阵阵喧闹之声,不由皱眉,以为是幻觉,却是不像,轻声道:“二十一郎,你是否听到什么动静?”

 韩瑞有些迟疑,聆听片刻,肯定说道:“坊市的闹声。”

 “不至于吧。”钱丰表示怀疑。

 “去看下。”韩瑞提议。

 钱丰没有拒绝,寻声而去,刹那间,瞠目结舌,朝圣般肃然起敬的心情然无存,却见一片空旷的坪间,大小店铺林立,书集字画,食物糕点,应有尽有,琳琅目,而兜售货物的却非商人伙计,而是一个个,风度翩翩,温文儒雅的书生士子。

 “兄台,留步,且看这方砚台,泽紫中泛青,色彩深沉,隐隐的透出密密的青花,触手细腻娇,石质滋润异常,可是难得的上等好砚,我观兄台相貌出众,非是凡人,与之相,忍痛割爱…”

 “张僧繇、郑法士…展子虔的游图,挥泪抛售,走过路过,莫要错过。”

 “酥脆的麻糕,清甜口,尝尝?”

 一墙之隔,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钱丰难以授受,倍感打击,韩瑞却忍俊不,差点笑出声来,原来在大学里做生意是传统,好熟悉的场面,真是令人怀念呀。

 “如此高雅之地,他们…庸俗、污秽…”钱丰气急败坏,手指颤动,语无伦次。

 “兄台,新来的吧。”旁边恰好有个年轻儒生走过,闻言笑道:“难道不知槐市众生之语?”

 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促进了经济与学问的交流,很具有进步意义。

 因都是文人进行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经得提点,钱丰恍然大悟,羞红了脸,拉上韩瑞,匆忙而去,省得留下来给人笑话。

 “三哥,别走那么快。”韩瑞埋怨道:“我还想看看,展子虔的游图,是否真迹。”

 “赝品无疑。”钱丰断言道:“天下谁人不知,游图在上皇手中,那人也是好胆,居然敢在光天化之下,贩卖赝品。”

 “嘿,那是临摹之作,那人是国子监中有名的画师,经常效仿前人名作出售,不求钱财,只是让人鉴赏,识破其中伪劣之处,加以改进,提高画技。”有人笑道,却是刚才提醒钱丰的年轻儒生。

 “谢谢兄台指教。”钱丰拱手说道。

 “不必,我看你们面生,怕是初次前来吧。”年轻儒生倒也热情,微笑道:“因何事而来,我对国子监不算陌生,或许能帮得上忙。”

 韩瑞仔细打量,年轻儒生年纪不大,十七八岁模样,面如冠玉,剑眉星目,充了书卷气息,依稀之间,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

 钱丰再次拜谢之余,连忙自我介绍起来,却听年轻儒生回礼,笑道:“在下郑维德,算是长安人士,却久闻江南风光秀丽…”

 郑维德自顾说着,没有留意两人的表情怪异,特别是韩瑞,揖身行礼,言又止,一时之间,反应颇有些手足无措,半响,才涩声道:“我是韩瑞。”

 哦,郑维德脸色平静,笑容依然如故,拱手道:“韩兄也是扬州人士?”

 不对劲,反应那么淡然,有古怪,钱丰惑,下意识地问道:“郑兄,难道你就没有听说过他吗?”

 偏头打量韩瑞,发现他神态热情和煦,透出亲切友好的意味,郑维德也是一阵疑惑,稍微寻思,颇有几分了然,或许这人在扬州士子之中小有名气,却以为传到京城来了,想到这里,郑维德心里有些觉得好笑,却没有点破,而是装成恍然大悟的模样,拱手道:“久仰大名,失敬了。”

 还是不对,不应该是这个反应呀,钱丰惑不解,倒是韩瑞,看出些端倪来,亲切友好的微笑道:“…维德,你是否很久没有回家了?”

 非亲非故,叫唤这么亲热,真是无礼,郑维德暗暗皱眉,良好的家教,却让他保持谦恭的态度,开口解释道:“国子监生,无故不得外出,许假之,我恰好有事留在监里,算起来,也有月余没有返家了。”

 “难怪。”钱丰叫道。

 “难怪什么?”郑维德惑问道,终于察觉出来,两人的态度很是怪异。

 “没有什么。”韩瑞抢先说道:“他是广文馆的新进学生,第一次前来,不认识道路,你能带我们去么。”

 “哎呀,真是凑巧,那么我们以后就是同窗了。”郑维德笑道。

 不仅是同窗,钱丰暗暗嘀咕,还是我兄弟的小舅子,望了眼韩瑞,见他摇头示意,也乐得装聋作哑,没有戳穿。

 难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他就是郑仁基的二儿子,韩瑞不时瞄向郑维德,目光带着丝缕…慈爱?爱屋及乌,可以理解。

 郑维德在前引路,不时介绍几句,两人对于国子监,也有了个模糊的概念,国子监,武德初年称为国子学,隶于太常寺,贞观二年改称监,下统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等七个部门,其中以国子学为尊,掌教三品以上官员及国公的子孙,依次而下,算学为末等,负责教育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中的生员。

 等级分明,自然容易惹出事端,但是上面有帮大儒名士着,也不至于闹出子来,再说这里是求学之地,又不是逞凶斗狠的场所,加上时常有高官重臣前来讲学,有时天子甚至亲临,矛盾再大,也没人敢在此放肆。

 走了片刻,来到个树木围绕,地方平坦宽敞的地方,中间是个用青石砖砌的平台,普通平凡,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可是这时,平台周围,却挤了儒生士子,略计算,少说也有百来两百人,分散平台附近,正襟危坐,敛声仰望,仔细聆听。

 平台之上,是个相貌儒雅的中年男子,年约四五十岁,广袖宽袍,身量不高,面色白晰,却生得一幅好须髯,言语温和,声韵高朗,有若成诵,自有一番风度。

 “却是孔司业讲学,怎的没人通知。”郑维德惊道,撇下两人,匆匆奔行过去,找了个空隙位置,悄无声息坐下,静心关注。

 “国子司业,孔颖达。”韩瑞与钱丰对望了眼,立即得出结论,国子监中有祭酒一人,司业两人,但是姓孔的司业只有圣人后裔,门下给事中,曲县男孔颖达而已,这样的名儒讲学,自然不容错过。

 两人马上走了过去,找位置坐下,只听孔颖达娓娓而谈:“想我幼时,家中管教极严,自小习学诸经,浑浑噩噩,不求甚解,后来读百经,疑惑愈多,游学诸地之后,眼界才得以渐开,心有所得,只是士林风气,终无儒家堂堂气象…”  m.bWOxS.cOm
上章 唐朝小地主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