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战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囗囗囗囗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囗战,不得已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磨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
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 十战] 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一单。。(以下为散简、缺文)。。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虽
生不可得也。
译文 孙膑说,“世上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缺了任何一项,即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留下后患。所以,必须三项条件齐备才能作战。如果不能三项条件齐备,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作战。能够把握时机出战。可以一战而胜,不必让士兵打第二仗。没有计划就去作战,却又能取得小胜利,那是由于天时符合。”孙膑说:“打十仗能取得六次胜利,那是掌握了星辰变化的规律。打十仗能取胜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打十仗能取胜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运行的规律。打十仗能取胜九次,那是…打十仗而能取胜十次,那则是将领善于用兵,而士兵的素质又胜过敌军的缘故了…”。。不能取胜的情况有五种,而且这五种之中有任何一种,都不能取胜。所以说,用兵作战是有一定规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杀死许多敌军,却不能俘获敌军将领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获敌军将领,却不能占据敌军营房;有的人用兵能占据敌军营房,却不能捉住敌军统帅;有的人用兵遭致全军覆没的失败,却能杀死敌军将领。所以说,只要掌握了用兵的规律,敌军想要生存也就不可能了。
解析 这篇文章名叫《月战》,是说明战争如同月亮运行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启发用兵的人要掌握战争的规律,按照战争自身固有的规律去用兵作战,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篇文章从宏观上论述了战争胜败的基本规律,一开头就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些见解,说明孙膑确实深谙用兵的规律,他把人的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时、地利、人和综合提出,这无疑是精明的见解。从古至今,许多军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认识,许多战争的实例也证明了孙膑的论述是正确的。
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有一节专门论述《兵民是胜利之本》。在1938 年5 月,抗
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之际,正当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我们大片国土沦丧,而抗
力量又还很弱小的时候,
泽东就从敌我双方的现状及必然的发展趋势上,明确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
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泽东深刻地阐明了,只要中国人民组成广泛的抗
统一战线,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抗
战争,中国人民必定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事实的发展果然如
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日本帝国主义很快就陷入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不得不无条件投降。抗
战争的伟大胜利,生动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是英明的论断,也再一次证明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是高明的见解。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差不多是每一个统兵作战的将领都知道的基本原则。当然,真懂,而不是字面上懂,并且会运用的就不是很多了。我们不妨举两个正好相反的事例作一个对比分析。一个是诸葛亮统兵平南。当时诸葛亮在西川治理有方,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于业,国富民强。就在蜀汉建兴三年,南蛮首领却兴兵造反,攻打永昌。诸葛亮正想平定后方,解除后顾之忧,以便早
北伐,夺取中原,所以当即起兵50 万,带领赵云、魏延、王平、张翼及数十名川将,出发南征。诸葛亮早已对南蛮情况有了准确的分析,确定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不但要打败南蛮,平定叛
,更要收服南蛮人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南方问题。出兵第一仗,蜀军即轻而易举战胜了孟获的先锋部队,杀死其第一
主金环三结元帅,活捉第二
主董荼娜和第三
主阿会喃,俘虏大批蛮兵。诸葛亮亲自给两名
主解绑,又赐给衣服酒食,放他们回
。其他蛮兵,当然更是给予优待,一律放回。随后又略施小计,活捉了孟获。诸葛亮照样放了孟及其部下蛮兵,众蛮兵感恩不尽,跪拜而去。孟获不服,重振蛮兵,再与蜀军
战,当时天气炎热,正值暑季盛夏,孟获据江死守。诸葛亮就来了个隔江对峙,让士兵在军营上面搭上凉棚,休息兵马。而孟获却整天饮酒作乐,不理军务。不久,孟获因董荼娜败阵,而命人打了他一百大
。董荼娜既恨孟获残暴,又感诸葛亮仁义,与众酋长商议,一致决定杀了孟获,去投诸葛亮,以免百姓遭难。董荼娜手执钢刀进入孟获帐中,正赶上孟获大醉不醒,帐下二将也受过诸葛亮宽大,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获捆送诸葛亮帐中去了。孟获第二次被捉,仍然不服,诸葛亮款待一番,又放了他。孟获第三次起兵,用诈降计,企图里应外合,活捉诸葛亮。结果孟获计谋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孟获第三次被捉。他还是不服,但诸葛亮又放了孟获。孟获第四次凑集几十万蛮兵再战,又被活捉。孟获仍然说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孟获退入秃龙
顽抗,诸葛亮得到孟获的哥哥孟节和银冶
主杨锋的帮助,第五次活捉孟获。孟获还说不服,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不但孟获归服,广大蛮区百姓更是把诸葛亮视作神明,许多年以后还供奉他的牌位哩!第二个事例是刘备统兵伐东吴。当关云长兵败麦城,从临沮小路逃走时,中了吴军埋伏,被吴将马忠捉住。随后关云长的义子关平来救,也被捉住。关云长父子不肯投降,被孙权下令斩首。刘备得报,哭得死去活来,在登基的第二天就要御驾亲征,讨伐东吴,为云长报仇。赵云等苦苦劝谏,请刘备以天下为重,应该先讨曹魏,不可先伐吴。可刘备一心只以结义兄弟为重,不听众人劝谏。谁知祸不单行,刘备大军还没出发,张飞又被部将杀了,割下首级送到东吴去了。这一下,刘备更不听劝谏了,连他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孔明的劝谏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许再谏。刘备终于统领70 多万大军,杀出川东,为其兄弟报仇。起初,蜀军虽然连连获胜,气势夺人,但也损失了老将黄忠。待到陆逊出任东吴大都督后,吴军改变了策略,陆逊不许诸将出战,只是坚守险要隘口。刘备命令众将猛攻,却攻不下来,心中十分焦躁,谋士马良提醒刘备防备陆逊用计,刘备却说:“我用兵一辈子,难道还不如一个黄口孺子吗?”“他能有什么计谋?只不过是胆怯而已。他们接连吃败仗,现在哪里敢再出战!”当时正值盛夏,暑热难当,蜀军攻不下,吴军又不出战,刘备就下令把营地移到山林茂盛、靠近溪涧的地方,想等夏天过去再用兵。刘备身边的文武官员还齐声称贺:“陛下神机妙算,众臣比不上!”其实,刘备的决策正如陆逊预计的一样,蜀军的灾难不远了。当然,刘备身边还有人比较明智,马良就提请刘备把移营情况画成图本,送去向孔明征求意见。谁知刘备却说,“我也懂得兵法,何必又去问丞相呢?”马良再三苦劝,刘备才让马良画成图本去问孔明。孔明看完图本,当即拍案叫苦:“是谁让主上这样扎寨?这个人该斩!”马良说明是刘备自己,孔明无奈叹道:“汉朝的气数完了!”就在刘备移营开始时,陆逊得报,不
大喜,当即派人去向孙权报告,指
可以打败刘备,请孙权派大军接应。蜀军移营完毕,只顾在荫凉之处休息,军心已经懈怠。这时,陆逊调兵遣将,在一天夜里,施用火攻之计,火烧蜀军营寨。蜀军没有防备,营寨又在树林之中,四处起火,顷刻之间就成了一片火海。吴军趁机东冲西杀,蜀军早已
了,哪还有还手之力。刘备得到张苞、傅彤拼死保护,又得到关兴、赵云一次次救授,才算
出重围,侥幸不死。这一仗,70 万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又伤心又惭愧,终于一病不起,自觉无颜回去见群臣,最后死在白帝城。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天时、地利、人和”在用兵之中是多么重要。诸葛亮在治理好西川之后,又在孟获先发动叛
时,出兵平南,可说是顺应形势,符合民心,得了天时、人和之利。在平蛮中,诸葛亮坚持攻心为上,不但优待广大蛮兵,对孟获也是七擒七纵,因而大得南蛮上下之心,所以蛮族许多首领,甚至连孟获的哥哥孟节都转而支持诸葛亮,帮助诸葛亮。在平南的进程中,诸葛亮在天时、人和方面的优势更是不断增强。在利用地利上,诸葛亮也是十分出色,他礼聘吕凯作行军向导。吕凯十分熟悉蛮区情况,他把绘制的《平蛮指掌图》献给诸葛亮,并且一路毫不保留地提供情况。诸葛亮特别重视现场侦察,他不止一次亲自侦察地形,了解情况,所以他能做到用兵如神。就拿火烧藤甲军来说,他利用地利可说是妙极了,他让魏延连输15 阵,弃七座寨栅,顺利地把敌军引入两边全是光峭石壁的盘蛇谷,然后用从两边山上扔下的火把把事先准备的黑油柜车引燃。一时间柜车中的地雷爆炸,火光四处飞,那些敌军身上披的用油浸过的藤甲见火就着,敌军又无处逃,无处躲,只有被烧死的份儿。这石壁夹峙的山谷,确实是火烧藤甲军最理想的地方。诸葛亮平南,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得了,因而大获全胜。反观刘备讨代东吴,他只从兄弟感情出发,完全不顾当时魏、蜀、吴之间的形势大局,把矛头指向本该联合的东吴,这首先就有背大势,失了最根本的天时,他又不听众臣苦谏,一意孤行,在内部虽还不致失去人心,但对士气总不会毫无影响。再说,盛夏用兵,天时也不利。在具体指挥上,他骄傲自
,轻敌麻痹,不肯听马良忠告,在树林中连营七百里,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完全失了地利。刘备伐吴,天时、地利、人和全失,哪能不败。从以上两例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聪明的军事家,能够百战百胜,就在于他懂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并且善于把握和运用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其实,天时、地利、人和,不仅用兵要讲,从政、经商、务工等等,也都得讲,一个聪明的事业家就必须像聪明的军事家那样顺应时势,合乎民心,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从而取得成功。不管客观条件,盲目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m.BwoXs.coM